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建言佛山职业教育

“过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干活,能操作设备,能根据图纸进行加工。但现在优质的产业大军还要求具有创新能力,具有技术革新、技术改良的能力。”近日,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始校长俞仲文接受南方日报专访。

当前,佛山正在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,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这对佛山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全新要求。佛山应该如何深化改革,打造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?

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,俞仲文对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。对于佛山的职业教育发展,他就全国趋势、产业转型、产教融合、中职提升等多个方面表达了看法,并提出建议。在他看来,佛山要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去看职业教育,职业院校应该成为产业的加速器,成为产品开发、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。

注:云物大智,即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。

紧跟技术更新步伐 将职业院校打造为产业加速器

南方日报:当前,国内的职业教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趋势?

俞仲文:今年初,国务院发布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(下称“职教20条”),对职业教育如何“上水平上特色”,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。我认为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该在此基础上琢磨下一步如何发展。

“职教20条”里第一条就讲到职业教育是和普通大学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,特别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。但是尽管如此,现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,认为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技术类教育存在着高低之分。

在分配资源上由于这种“潜意识”的存在,往往造成不能公平对待、同等支持。另外,从职业院校内部来说,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。比如很多教师是从学科型大学出来的,跟产业界没有天然的联系,这也导致办不出“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教育”的这一特点。现在好多学校办的职业教育还只是学历型的,或者是学校的职业教育,其实职业教育还应包括面向企业和社会,提供大量的职业技术培训或者新技术培训。

同时,我们必须认识到,当下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新技术大量涌现,将会大规模地产生一批新业态、新岗位和新职业;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也会出现明显的跨界、嫁接和融合的趋势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熟悉“云物大智”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?如何对在职工人进行这些新技术的培训?这些都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去落实。

南方日报:新技术的出现加快推动制造迈向“智造”。作为制造业大市,佛山近年来正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本土职业教育应该如何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?

俞仲文:“职教20条”里对高职重新进行了定位,提出了高职要面向企业,特别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。也就是说定位从原来的人才源,变成技术源、创新源和中小微企业的技术资源中心、产品开发中心等。

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之下,拥有一支优质的产业大军尤为重要。过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干活,手上有技能,能操作设备,能根据图纸进行加工。但现在优质的产业大军还要求具有创新能力,具有技术革新、技术改良的能力。

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速和广佛的一体化深入发展,对城市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佛山要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定位去看职业教育,职业院校应该成为产业的加速器,作为产业产品开发、技术研发的一个重要阵地。

打通中高职升学路以高标准培养“造物大军”

南方日报:具体来说,佛山职业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改变?国内目前有无值得关注的职业教育创新案例?

俞仲文:从今天新的形势来讲,全国的职业教育都面临一个问题,即如何从单纯适应世界工厂的需求,转变成主要适应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需求。从这个角度看,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,而广东的转变尤为紧迫。

广东的工业是从“三来一补”开始的,其职业教育也是在“三来一补”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中国是世界工厂,而世界工厂本身又处于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。要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职业教育恰巧是在世界工厂的框架下去设计的,以至于到今天,还带着浓厚的世界工厂痕迹。

随着大量新技术的涌现,“云物大智”技术发展迅猛,万物互联的新格局带来巨大的创新。对职业院校的思考要放在这样的新背景下,要面向紧缺领域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构建我们的专业,改革课程体系、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。我认为将来佛山可以率先有所创新,现在有“购物节”,我们可以打造“造物节”,购物的前面,肯定是要造物。我们要让学生站在世界舞台看中国产品的升级,让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将来佛山“造物大军”的主力军,推动产品升级、科技研发。

南方日报:佛山职教体系以中职为主体、高职为龙头。同时,中职院校在校生在逐年下降。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趋势?

俞仲文:首先中职在定位上不要自我矮化。中职是高中阶段的另外一类跟普通高中不一样的教育。我建议高中阶段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基础,在中职阶段也要打牢。未来新型的产业大军,要适应新技术,还是要有知识基础。

第二是要提高质量。现在部分中职存在“放羊”现象。比如曾经有某个中职院校,开设酒店管理专业,三年时间就是摆台铺床。自我矮化加上教育质量不到位,导致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后。目前来看,首先中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要扭转观念,中职院校在高中阶段承接部分学生,就是要把他们身上的其他优势发挥出来,要相信将来这些中职生同样能够承担大任。接着要改进教学方法,并且要用新技术来武装学生。

佛山目前在尝试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式,我认为是可行的,从中职本身来讲,现在大量的企业都在转型升级,中职学生到产业当中去,往往不能满足需求。中职、高职和本科打通了升学渠道,教育才能生生不息。同时,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,把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、专业技能解决了,再到高职来进行提升,形成链条,也有利于优质产业大军的形成。

学习德国要“汉化”打造产教融合的“佛山案例”

南方日报:你提到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成为推动产品升级和科技研发人才,佛山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?

俞仲文:下一步,职业教育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、决心和勇气,来跟产业结合在一起。这个融合不仅仅是“校中厂”。要让产业积极地渗透到职业教育中,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要跟产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,这就是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。

我过去强调教授手上要有“油”,今天来看这个口号是不全面的,它适应了当年世界工厂的需求,教授手上不光有文化,而且能够下车间开机床。今天来看,不仅要有“油”,而且要有创新,要有专利。这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。

产教融合到了今天,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企业产品升级的技术源、创新源和信息源。现在部分职校是想通过校企融合,把教育内容让企业承担,这个做法值得商榷。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产业的发展,不能本末倒置,尽管在产教融合过程当中企业帮助培养人才,但是我们首先是要支持产业的发展。如果职业院校变成了产业的新产品开发中心、新技术推广中心,成为产业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组成部分,企业有困难找高职,这样就是真的深度融合。

南方日报:在产教融合方面,德国的“双元制”是近年来比较推崇的一种方式,你怎么看待这种方式?

俞仲文:学习德国切记不要流于形式,注意要有“汉化”过程。并且不要光看形式,要看内容。德国职校学生毕业标准是能否解决企业当中的实际问题,而我们是能否适应岗位。比如我们的汽车专业,绝大多数都是怎么去适应4S店的,这当然是需要的。但是德国的汽车专业主要不是让学生做检修,而是做检修设备的检修,实际上是检修手段的研究、创新、设计和管理。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层次。

学校不应仅仅按照岗位来培养人才,按岗位培养人才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职业教育的宗旨不光是适用岗位,尤其是高职。学校实际上应该是面向未来,用未来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。从企业的角度来讲,企业也更喜欢可以解决问题的人。

归根结底,我们对德国的学习不能照葫芦画瓢,“照相”是不行的,一定是“X光透视”,把它的主要脉络梳理清楚,吸收好的东西,然后进行“汉化”。我认为在这方面佛山还是有在做的,佛山以前学过英国和澳大利亚,现在推行德国的“双元制”,但不能是简单的模仿,应该站在佛山的角度,打造属于自己的“佛山案例”。